| 师德建设 |
| 热门文章 |
| 推荐文章 |
| 教育学院---- 韩宏莉 |

                以孝为先,以善为本,以勤为基

                                                                  ----我们家的故事

          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这种力量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扬,成为一种气场,对家族成员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

我们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我是沧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一名老师,丈夫是建行衡水分行行长,女儿在四川大学毕业,目前在金融部门工作。

我们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目前婆婆和娘家侄女也跟我们一起生活。所以,我们跟一般的城市三口之家不同,是一个人口组成相对复杂的五口之家。

我们的家风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勤奋、孝顺、包容。这种家风是一种没有刻意教诲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无形的影响。

一、勤奋努力,积极上进

我的父母在农村生活,都非常要强,非常勤劳,无论干什么活都不怕苦不怕累,并力争干好。干农活时早出晚归,播种、锄地、浇地、打农药,从不误农时,经常干得汗流浃背,每年种的庄稼都比别人家的庄稼更茁壮,麦收秋收都能大丰收;干家务时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利利索索。父亲虽然是小学毕业,但在村里当会计干的很好,账目清楚。在我们上小学时,父亲被公社选拔去当会计,算盘打得飞快,账目从来不会出现差错,赢得公社(后来是镇政府)领导与同事的交口称赞。

父亲生性要强,心气高,比一般的农村人更有见识,在70年代文化大革命还没结束,“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情况下,他对我们的学习就非常看重。77年恢复高考时,我上小学四年级,我哥上五年级,父亲对我们的学习抓得更紧了,尽管当时整个村子只有一个人考上大学,考大学对我们来说,既很遥远,也希望渺茫,但是父亲依然抱着很高的期待,要求我们在干农活、家务之余,好好学习,努力朝班级第一名的目标努力。在父亲的督促下,我和哥哥学习成绩很好,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我经常在班里考第一、二名,偶尔考第三名。最后考上河北大学,成为我们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我哥哥在小学、在初中一直当班长,虽然分散了一些精力,但依然学习出色,初中毕业时考入泊头师范学校,尽管中专在今天是较低的学历,但在80年代,只有班里学习最好的拔尖的学生,才能考上中专院校。

老公的父母也都是农民,在当时都比较贫困的情况下,他们家算是日子过得不错的。因为他们在地里辛勤劳作之余,还愿意再受一份累--打铁,做铁锨、铁锹之类农用工具。打铁是一种非常苦的活计,拉大风箱,轮铁锤。酷暑的时候,守着火炉热得大汗淋漓。打铁需要千锤百炼,老公的父亲和几个兄弟姐妹常常累得腰酸背疼,直不起腰来,没有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干不来的。老公父母的眼里容不得闲人,容不得睡懒觉的或干活干得不地道的。在他们的严格要求下,几个兄弟姐妹都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老公继承了他们家的家风,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从来不怕辛苦,无论怎样加班加点,从不抱怨。虽然基础较差,但一路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他的基础学历不高,是河北财经学校毕业,属于中专。但他一直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花了三年业余时间,读完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大专学历,又花三年业余时间读完了河北大学函授本科学历。虽然读的是成人函授班,但他并没有混文凭,只要时间允许,都赶到石家庄或保定认真听课、记笔记。由于考试时成绩优异,这两个学历攻读的过程中都被评为优秀学员。2010年在他44岁时又报名参加东北财经大学办的EMBA班,当时他已经担任中国建设银行沧州分行副行长,工作繁忙,责任重大,压力山大,但在EMBA班学习的过程中一点没有松懈,每天不是忙工作,就是忙学习。有的学员学习过程中嫌忙嫌累,中途退却,他却一直坚持,认为这次学习虽然要付出十几万元的代价,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精力,但也是一个提升专业素质,提高人生眼界的机会。所以,他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听课、写作业、写论文都亲力亲为,不辞辛苦,尤其是毕业论文的撰写,反复推敲,几易其稿。由于论文质量高,在答辩时评委一度怀疑不是他亲手所写,最后他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在201448岁时顺利拿到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努力进取的精神得到周围人的广泛赞誉。

    老公在工作上也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一贯业绩良好。1988年初他在沧州建行实习,在评估一个重要项目时,表现出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出色的业务能力,被投资科惜才的科长看中,把他留在建行沧州分行该科室工作。工作之后,由于工作上埋头苦干,又精通业务,深得所在科室科长、副科长的信任,央企的大项目往往由他负责,他也往往能圆满完成。除此之外,写书面材料也思路清晰,比较有文采,所以,被单位办公室主任看中,调到办公室写各种文案材料,被誉为“建行一支笔”。1995年被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1999年被派往黄骅市建行担任行长,2000年参加省行组织的二级分行行长助理竞聘,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被派往建行任丘分行担任行长助理。2002年,以35岁的年龄回建行沧州分行担任副行长,成为建行沧州分行历史上最年轻的副行长。2014年,被省行派往建行衡水分行担任行长。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无论主管什么业务,他都力争上游。酷热的夏天,他在家里点灯熬油、挥汗如雨地改材料,字斟句酌;为了业务的发展,经常日夜兼程,到处奔波;为了提升管理质量,常常煞费苦心,殚精竭虑。无论多忙多累,未见他叫苦连天;无论什么岗位,未见他放松懈怠。工作以来,由于他突出的表现而获得的荣誉证书一大摞。

就我自己而言,也从没有安于现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1995年孩子一岁半时,去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助教进修班学习;2000--2014年参加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为了准备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考试和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英语全国统考,在工作之余,照料一家老小生活之余,一有时间就投入到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中去,一旦进入学习状态,就进入浑然忘我的境界,往书桌前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背单词累得脑子发木。那段时间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在小学门口等着接孩子的工夫,也在脑子里默念几个英文单词。娱乐活动压缩到最少,一周之内,只有周五晚上允许自己看两集热播的电视剧《大宅门》,在那段时间里,这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是难得的放松时间。经过几年的努力,于2004年自己37岁时顺利拿到硕士学位。

在教学和进修之余,我也拼命地写论文,搞课题,努力多出科研成果,2010年,44岁时顺利评上正教授。平时,学校和系里布置的各项工作,我从不推诿、从不敷衍,尽量保质保量地完成。由于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不错的表现,200720092010201220142015年年终考核优秀,由沧州市教育局给予嘉奖奖励。2014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研室主任”。2015年度还荣获三等功一次。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多次被评为优秀论文,自己也在20152017年两度被评为优秀论文指导老师。

这些年,老公不能时时在身边,工作、学习、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有时候真的让我有要崩溃的感觉,所幸我都咬着牙撑了过来。

在我们的带动下,女儿在学习上也很认真,很刻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985学校--四川大学。大学期间,又辅修了一个学位,常常需要在周末别人逛街娱乐时继续听课、写作业,付出了不少辛苦,大学毕业时获得了旅游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学位。

总之,“勤奋努力,积极上进”是我们一家三代的主旋律。

二、互勉互励,互为支撑

我于1989年分配到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工作,91年结婚,93年生小孩,之后,老公常常出去进修或出差。记得90年代初,有一阵儿,老公去外地进修,婆婆腰疼,孩子上幼儿园,我要上班。每天早晨我先送孩子去幼儿园,然后带着婆婆去医院做按摩针灸。在婆婆的病床前,我拿着书备课。婆婆做完按摩针灸,我给她打的,送她回去,再赶到学校去上十点的课。每天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但我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不愿意耽误他一天的学习。

在老公参加行长助理竞聘的时候,他写完演讲稿,让我跟他提修改意见,我也确实帮他进行了一些润色。攻读EMBA学位时,除了他出门学习,我在家照顾家庭,做他的坚强后盾之外,他写毕业论文,也参考了我的一些意见。因为我拿硕士学位在前,发表的论文也多,所以在这方面有一些经验,老公写论文时,关于论文选题、数据的整理、论文的架构,我都给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当然,论文主要是他自己写的。

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也得到了老公的大力支持。2000--2004年,我读在职研究生时,一到周末,不上班了,我反而更忙,抓紧时间学习。尤其是英语,大学毕业多年,英语都忘光了,再拾起来,还要超越原来的水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段时间,老公周末只要在家,顾不得自己休息娱乐,忙着买菜做饭,接送孩子上课外兴趣班,把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担起来,让我专心学习。2010年评正教授之前的几年,为了积累条件,搞课题、写论文,花费了不少心血。电脑不好用了,老公给我买了台新电脑;优盘存不下资料了,给我买个容量更大的。2010年学校升本后,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内容越来越多。我周末忙着批改学生论文,或者给学校的国培项目学员上课,或整理评估材料,或主持论文答辩,他就积极主动地买菜做饭,刷锅洗碗,交电费、交水费,做我的坚强后盾。等我忙完回家,热汤热饭已经端上桌,每当这时,一股暖流就会涌到心间。

在家里,其实彼此都没有要求对方支持自己。竭尽全力支持对方的学习和工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无需挑明,更无需强迫,彼此都默默地在做对方最坚定的支持者,都尽量给予对方最有力的支撑。

三、宽厚待人,善良包容

我们夫妻既能善待对方的父母,也能善待亲朋好友和同事。

二十多年来,因为老公时不时要出差或者进修,或者在外地工作,婆婆在我家住的时候,大部分是由我来照顾。我婆婆爱喝茶、爱抽烟,晚上爱喝点小酒。这些习惯,周围有的人表示不能接受,但我都尽量满足。家里没茶了,我就去买;估计烟快抽没了,我就买烟;晚上给她弄点小菜,让她喝酒。每天洗干净水果,端到她屋里;感冒了,我就赶紧给她买药;她腰疼不方便时,我给端尿盆;看她衣服旧了,给她买新衣服。有的农村老太太不愿意上城里的儿女家住,嫌寂寞,嫌不习惯。但我婆婆很乐意上我家来。有人说,那是因为儿媳对她好,她才乐意来。有一次,我们夫妻带着行动不便的婆婆上狮城公园逛文化美食节,有个大叔看看我,对我婆婆说:“这是你闺女吧?这么好,带你出来转转。”

老公对我父母也非常好。刚结婚那些年,老家还种地,每次回老家,都他下地里帮我父母干农活,上化肥、捯玉米秸、玉米,撸起袖子就干,不怕脏不怕累。父母上我家来时,他无论工作、应酬有多忙,都会专门抽时间,陪他们吃饭,尤其是陪父亲喝点小酒,唠唠家常。父母生病或其他事需要花钱时,我们多出点钱,他从没说一个“不”字。2014年,老公买飞机票,带着我父母上成都游玩,实现父母坐飞机的愿望,带父母逛宽窄巷子、欣赏都江堰风光、品尝地道的四川火锅,让我父母非常开心。这次四川之行,成为我父母多半辈子中最具有幸福感的一次经历。

因为双方的父母都在农村,各自的背后都有一个的大家族,在城市工作的少,农村的亲戚朋友、七大姑八大姨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找上门来,我们都竭尽所能予以帮助,能出钱出钱,能出力出力。虽然有时候也偶有抱怨,但还是不辞辛苦为他们解决困难,处理麻烦。比如孩子求学的问题、大人看病的问题,打官司的事,出车祸的事等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来了,我们就管吃管住,跑学校,找大夫,请律师,出主意,忙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同时有不止一个亲戚住院,一会跑到市人民医院跟大夫交流亲戚病情,一会儿跑到中心医院跟大夫沟通治疗方案。俗话说多一个人,多一番心思,家里经常来客人,所以经常为家里来亲戚了,吃什么?这类的事情而伤脑筋,时常大包小包往家买菜,往家拎菜时总是沉甸甸的,勒得手疼。超市工作人员看我比别人买的菜和主食多,就会笑着问:你家又来客人啦?吃饭时一群人围着桌子吃饭,满满当当,小家庭变成大家庭,热热闹闹。别人夸我说:主雅客来勤”。

读在职研究生期间,正值老公在外地任行长助理,只在周末回来。那时候,孩子上小学需要接送,婆婆上我家来生活,大姑姐的儿子即我们的外甥,大学毕业后也在我们家住着,我一边忙工作,一边自己带孩子;一边照顾老人、外甥的生活,一边忙着攻读硕士学位。常常觉得分身乏术,忙完这头就忙那头。即便如此,我也尽好一个舅妈的责任,其实我的年龄只大外甥9岁,却以一个长辈的姿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关心他的冷暖,关心他的婚恋大事。再忙也会记得他的生日,过生日时,给他买生日蛋糕,多做几个菜,虽然他离开农村父母家,但让他体会到家庭的温暖。2004年,外甥结婚时,我们夫妻给他操办婚礼。婚礼上,由我这个舅妈作为男方长辈,出面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对外甥的付出,外甥也心里有数,所以,外甥跟我们感情比较亲近,我们有什么事,外甥也是随叫随到,比如,帮我修电脑,陪我练车等,不辞辛苦。

2010年,婆家那边大伯哥的孙子来沧州上学,初中高中一直上了6年,之后又去衡水一中复读了一年。在这七年里,一到寒、暑假,基本都在我家呆着,或者去补习班去补习功课,或者在我家写作业,因为我家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7年前开始,我44岁开始,就已经以奶奶的身份照顾叔伯孙子的生活了,变着花样做菜,关心他的冷暖,指导他的学习。

2016年,娘家大哥的女儿即我的侄女也研究生毕业,在沧州上班,单位宿舍的条件不好,也愿意在我家住着。所以今年暑假,我们这个三口之家,成了人口组成复杂的六口之家。在自己50岁的年龄,已经过上四世同堂的生活,老公在衡水上班,周末才回家,平时自己在这个大家庭里就成了顶梁柱。每天吃什么都是一个颇费心思的问题。听婆婆絮叨一些陈年旧事,陪她聊天解闷;教育侄女工作态度要认真、严谨,侄女工作上的烦恼、恋爱的进展也愿意跟我说说;孙子高考报志愿,也跟我商量商量。到周末时或节假日老公回来时我们这一大家子人团聚,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大家分享着工作和生活中的趣事,笑声在房间里回荡,这样的场景温馨而幸福

闺女和侄女都在金融部门工作,与当行长的老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她们作为金融业的职场新手,有不懂的业务,或工作中的困惑,也在家庭团聚时提出来,老公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常常耐心为她们解答或者为她们指点迷津,她们也常常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一家人就这样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老公在家里家外都没有领导架子,在建行小区居住时,经常开车带着单位职工去上班。对单位的保洁员、保安等工作人员态度都很和善。所以,不管在哪个岗位,走到哪个位置,他的口碑都很好。

总之,“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撑。一大家子人也好,与亲朋同事也好,彼此之间就得互相善待,相互扶持,共享阳光,分担风雨。

 

 

版权所有:沧州师范学院-工会